2015年07月27日
经霜傲雪二十年,巍巍一柱立南天!
才俊远来共磋切,名师云集拓前沿!
五C并举砺心智,中外交融育英贤!
于今桃李遍天下,开来继往谱新篇!
余绪缨
(注:五C指厦门大学MBA教育中心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以Competition、Confidence、Cooperation、Creation和Creditability贯穿始终的教育模式,这是MBA教育上的一大创举。)
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位孤独的英雄叫普罗米修斯,由于为人类盗取火种,他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承受着永久的痛苦。而在中国,也有着一大批关心民族命运、关注国家经济管理的人们,他们是一个社会群体,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责任。他们抱着同样的渴望,怀着同样的梦想,闯入管理思想的前沿阵地。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走过的二十年,正是这群人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西合璧始创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风拂面,与国外学校的“联姻”让在西方萌芽生长的MBA教育远渡重洋,在中国落地生根。
提到与国外院校的“联姻”,就不得不提到“CIDA”项目——1982年,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开始资助中国发展管理教育项目,即“中国加拿大管理教育交流项目(Canada-China 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 ,简称CCMEP)”。CCMEP挑选优秀的中国学生到加拿大攻读MBA学位,并为中国教师提供到加拿大各大商学院短期访问学习的机会。教育部在全国挑选了8所重点大学参加该项目: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华中工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
基于领先全国的经济理论及应用学科的研究,雄居东南的厦门大学抓住了难得的机会,成为第一批接触MBA的学校之一,并在合作中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和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结下了深厚的友谊。CCMEP项目期间(1983-1992),厦门大学先后派出20多位留学生到加拿大学习MBA,70多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各大学管理学院进修。他们学成后陆续回到母校服务,并投身于中国MBA教育事业,涌现出了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成立全国第一个MBA中心
1986年,全国第一个专门组织和开展MBA教育的机构——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MBA教育实体,虽然当时管理类学科并未从经济类学科划分出来,但它仍是厦大人在CCMEP项目第一阶段探索的结果,是远见,也是勇气;是传承,更是创新。
1987-1989年间,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中心成立以后,CCMEP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加开始联合招生,于是就有了一个特殊而又亲切的名字“中加班”,厦门大学中加班共招收和培养了5届约120名MBA研究生。与现在的MBA相比,那时的MBA有很多独特之处:一群对中国非常友好的外国教授,一系列从国外购买的原版书籍,一整套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室,更有挑战当时传统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如外教鼓励学生质疑老师,允许案例讨论到最后没有答案等等。
先行一步谋发展
1987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文章讲述了38位留美MBA回国后面临的困境,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的关注与思考: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是果断放弃还是继续探索?厦大人选择了一如既往地坚持,终于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工商管理教育天空。
出版全国第一套MBA教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材就像教育中的“粮草”。早期厦门大学“中加班”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但学生反应虽然理论很新,但离中国实践有一定差距,有点“隔靴挠痒”的味道。于是厦大就产生了编写一套适合中国MBA教材并大量发行的想法。当时加方项目负责人Dipchand教授组织了一批留学回校的青年教师投入到中文教材的编写活动中,1989年,国内第一套工商管理教科书正式出版。原厦门大学MBA中心主
授予国内第一个MBA学位
靠着始终如一的毅力,靠着一诺千金的勇气,厦大人终于在1990年迎来第一届中加合办MBA学生的毕业典礼。作为中国第一个MBA学位的授予仪式,连加拿大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参赞都来到厦大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
我们得感谢所有推动中国第一个MBA学位诞生的人们,正因为他们的远见卓识、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有了今天MBA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正是
提出第一种“MBA精神”
1991年,从加拿大中-加合作培养博士项目毕业后回国担任MBA中心主任的吴世农教授,基于对世界各国MBA的了解和对中国办MBA的思考,在国内首次提出MBA教育的
主持编写第一本MBA教学大纲
1990年,我国正式批准在清华、复旦、人大、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等9所院校试办MBA,并于1991年开始正式招生。1993年,我国正式批准试办MBA院校扩展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17所院校。至此,我国MBA试点院校达26所,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扩大到上千人,并逐渐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MBA的春天已然到来。
但是,对于如何培养MBA,许多试点单位都不十分清楚。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
1994年10月,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第一届委员会主任为袁宝华同志,副主任为赵均纯、郑绍濂、吴世农三位教授。在委员会的指导下,MBA教育从试点阶段慢慢走向规范化。
积极推动第一届全国MBA联考
在试点阶段,各个MBA试办院校自主招生。经过六年的单独招生,虽说成绩卓著,但由于各个高校标准不一,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经过审慎的调查研究,结合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在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试点学校实践的基础上,1995年7月,全国MBA试点院校院长联席会议专门讨论了研究小组提出的MBA入学考试改革方案。会议肯定了改革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将这一新的考试方案定名为“GRK”(“管理类学生入学综合考试”的汉语拼音缩写)。会议以投票方式通过了报请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1997年MBA招生中采用GRK方案的建议。
边缘力量促发展
2000年,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宣布中国MBA教育结束试点阶段,开始正式培养MBA。如今全国MBA培养院校增至98所,每年招生一万多人。中国MBA教育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中国企业也开始真正关注和逐渐了解MBA。
1994年到2002年间,又有中欧、北大国际、长江等“体制外”商学院的成立,并以高度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与国有大学的商学院竞争。新的世纪,各大商学院各施法宝,开始了真正的品牌之争。在这场品牌之争中,厦门大学MBA并没有很大的地缘优势,要怎样在名校林立的品牌之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呢?厦门大学MBA中心前后几任领导和老师们不断探索,结合厦大会计学科的传统优势和地处闽南创业氛围浓厚的特点,努力将厦大MBA打造为“中国CFO的黄埔军校”和“创业者的摇篮”。
中国CFO的黄埔军校
厦门大学MBA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术领域,拥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会计与财务学者,如著名会计学
在MBA的财务教学中,结合了各个财经学科的互补优势,又以独特的案例教学而出名。每一个厦大MBA毕业的学员都忘不了在课堂上,财务老师们信手拈来的一个个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来自国际企业,更有来自于中国自己的企业。为了使教学与时俱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厦大MBA成立了财务领域的案例采编小组。老师们花费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关注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采编最新案例,不断更新和充实财务教学的案例库,有的案例甚至花费十几万元的资金投入。就像
在名师的领航下,MBA学员们在财务管理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数字和报表,不再枯燥繁琐,不再令人生畏,在他们面前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财务故事,宛如一曲优美动听的鼓浪屿之波。
创业者的摇篮
“心相印”、“安踏”、“七匹狼”、“劲霸”、……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全国知名品牌,他们来自福建。厦门大学地处福建,秉承闽商风格,知道爱拼才会赢。在厦大MBA的学习中,您可以选修一系列有关创业的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商务模式、创业投资、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等,并到与英国一所学校合作成立的创业管理中心学习,可以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也有很多与著名企业家面对面亲密接触的机会。厦大MBA蕴藏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搭建了创业成功的广阔舞台。在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文化氛围下,厦大MBA的99级学员在校期间就拿到80多万风险投资;2002年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04级的同学创办了业界领先的IT高科技企业 “商务中国”, 并荣获中国第一届“MBA新锐
200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研究生和学位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MBA教学质量评价中,厦大MBA名列全国第六。
2002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30所重点院校开展EMBA教育,厦大成为第一批开展EMBA教育的重点院校之一。
2003年,国家教育部首次进行的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排名第三。
2005年,由世界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商学院”调查中,排名全国93个MBA项目第六。
2006年,第三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中,厦大EMBA荣获综合第三名,及“人际关系增量”单项第一名,在首次发布的30名“中国EMBA荣誉毕业生”中,厦门大学EMBA有四位同学入选。
2006年9月,由著名财经杂志《世界经理人》周刊和《蒙代尔》联合发布的中国最具影响力MBA中厦大排行第五。
在百家争鸣的21世纪,厦大MBA秉承创新的风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