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往事

2015年07月27日

     文:王伟文

厦门大学凌云楼是研究生的宿舍楼。凌云,谁赋予的名字,这一点尚待考证,但借其名以为励志,并将其规划为研究生住宿之用,足见学校用心之良苦。上世纪八七年至九零年,我们的三年MBA求学生涯起于斯,终于斯。

凌云美景

凌云楼建于厦大后山半山腰,背后是山,山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西面朝海,前面了无遮拦,极目远眺,鼓浪屿像一艘巨大的绿舰远远栖息于海面上,无垠的海、天边的帆和傍晚那一抹红霞构成了周边最美的风景。记得当年,一遇晴天,晚饭之后,同学们三五成群斜倚于七楼环廊边,天南海北尽情调侃嬉戏,相互间没有后来商海中人与人交往中的心存芥蒂,也从不担忧事业前程,看夕阳远远地在天之际海之涯渐渐隐去,余晖映照着张张纯真的笑脸;逢梅雨季节,细雨如丝,润物无声,半空中雨燕往来穿梭;雨若再稍大些,没有课时,只在屋里呆着,揽卷之余,透过玻璃窗,放眼望去,雨阵如帘,窗外的树梢在雨打风吹中摇摆,好一幅南国山水画卷……。

一九八七年,新楼刚刚启用,研究生不多,宿舍不少,大多两人一间,十分宽敞。我们的宿舍在顶层,上完课或晚自习,返回宿舍,必须要经历爬坡、登百十级台阶的辛苦,尤其是酷暑季节,难免汗渍浃衫,但相形于登高可得的凉风、靓景,热、累已不值一提。

学校的生活本就如此:学生们就像一只只采蜜的蜂,而宿舍有如安顿蜜蜂的巢。白天蜜蜂们在课堂、图书馆采撷花粉,晚上飞回巢内整理、休憩。

穿插凌云及厦大校园风景图片

中加班

新生入学报到地点在厦大经济学院大楼。经济学院四楼的一间门口悬挂着标有“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字样的牌匾办公室就是MBA教育中心的办公所在地。穿插潘威廉与学生们在经济学院一楼教室门口合照

在教育中心办公室,我们被告知:第一,我们是试验品。MBA在国外已是家喻户晓,但在国内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班还是首次,据说全国仅在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各办一个班作为试点。确切地说,是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借助厦大经济学院的综合实力,联合在厦大开办的。第二,该项目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资助、厦大和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合作实施。所以,习惯称之为中加班;第三,英语十分重要,必须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为一半以上的课程由外教授课,而且不提供翻译;其余大部分课程也由自加拿大留学归来的老师(即现在所称的“海归派”)用英文授课。第四,完全采用国外教学模式。我们的二十几门课程都是必修课,而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必修课只要五至六门。

在当时,除了少数专业人士,竟没有几个确切知道MBA为何物。若干年后,当我们言及工商管理专业时,仍有许多人将工商管理专业所学与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职责混为一谈。

就在我们报到的那一天,我们配带的校徽由本科生时的雪白底色换成了研究生专用的金黄色——我们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学校为我们配备的学习工具不可谓不精良:课程使用的是外文原版书、人手一台盒式带收录音机、一台机械英文打字机、被允许使用经济学院唯一的原本只有国贸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英语课才有资格使用的电教室。惹得好些其它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同学们对自己的MBA学员的身份也倍感自豪,后来专门订制了一批印着厦门大学MBA字样的T恤衫。

书包也力求与众不同。如今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已普遍使用双肩背包——据倡导健康人士透露,使用这样的书可以防止身材畸形——在当时,还是稀奇货。上本科时,学生们多用侧背书包,军用挎包最受欢迎。厦大的双肩挎包最早来自于学校里的老外和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那个时候,使用双肩挎包,追求的主要是新奇,当然也实用——毕竟这样的书包装得更多的书,尤其是那些结实厚重的英文原版书;还可以腾出双手。

于是,校园里常常能看见一群群穿着厦门大学MBA字样T恤衫、背着双肩书包的学生,骑着自行车,从凌云楼高高的斜坡上呼啸而下,场面蔚为壮观。这些举动颇有现代管理中强调建立VISVisualid Identity System视觉识别系统)的意味。

萍聚

一个三年制、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班居然有二十九个学生,这在当时的大学里应属于新生事物。MBA中心集结了各路英豪。一时间学化工的、学物理的、学外文的、学经济学的、学金融的,学会计的、学外贸的;具有厦大、武大、山大、江财、湖财等学校本科毕业背景的;结了婚的、快要结婚的、有女(男)朋友的、还没有女(男)朋友的,自五湖四海而来,聚于一处。年龄上,大的年近三十,小的刚满二十。这在本科要求二十五岁以下、研究生要求四十五岁以下才可入学的年代,这个年龄的差距还算较大。

因为年龄的差别,背景的不同,同学们性格迥异,为人为事也就大相径庭。应届毕业生们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言语之中常常无所顾忌,属于返校生们(即非应届毕业生)要随时提醒注意言行的对象;返校生们老成持重,说一句话往往要斟酌再三,应届生们总认为他们小题大做,颇不以为然。即使同样来自于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风格亦极不相同。山东大学来的学生勤奋好学,普遍成绩较好,处事安份,是老师较为喜欢的一类;武汉大学来的学生,头脑灵活,学习成绩中等,鬼点子不少——后来,正是他们早早地办起了英语俱乐部和外贸培训班,为学生对外办班、赚外快的始作俑者;厦大的学生因地缘优势,占了将近一半,从七八级至八三级(除八二级因毕业不足两年根据政策当年不能考研外)应有尽有,性格、做事风格,大概介于前两者之间。同学们的个性或张扬,或内敛,或矜持,或木讷,或机敏,或憨厚,或尖刻。

但学校毕竟有异于社会。学校之于学生,犹如一个大熔炉,同学在集体生活和对知识的汲取中,相处数载,朝夕为伴,没有功利主义的羁绊,学有所成是共同的目标,日久天长,即使那些有着几年工作经验,感受过期望与现实背离折磨的同学,也逐渐为环境所熔化,在象牙塔中再一次经受灵魂静化。其结果是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贴近了。

令人又爱又恨的英文

MBA的语言是英文,这是每一教师反复强调的。所以,中加班学习的三年里,至少有两年时间在加强英语。全班二十九个同学,有专业英语学习背景的只有四五个,大部分同学所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能读能写却听说能力极弱。强化英文成了每位同学必须攻克的第一道难关。说到英语听力和口语,花的时间不少,进展却相当缓慢。它又如此重要,让你欲罢不能,可谓让人又爱又恨。在英文学习中,当你付出十分努力却觉得学习毫无进展、失去信心的时候,忽然又莫名其妙地能与外教就某个课题用英文发表看法。在经历了努力、失望,再努力、再失望之后,大家也逐渐摸到了学好英文口语的“窍门”:敢说。不要语法,忘了国籍,不管重音在单词的哪个音节,只求对方了解,不惜口手并用。

小姐(MS Melinda Barlow)是我们的第一任英文老师。她来自遥远的美利坚,是彻头彻尾的白人。时年二十七岁,身材颀长,面容秀丽。据称在台湾教过英文,中文说得很好。许多同学第一次离美国人如此之近,也从白老师身上领受了美国式的敬业精神。为了交流方便,老师采取个人自报和帮助选择的方式,为每个同学都确定了一个英文名字,于是有了BenjaminCarlDavidFrankJackson……,后来,英文名字用多了,成了班里同学认人用名的第一反应。老师还根据英文基础的不同,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安排时段、不同内容,走出户外,进行情景教学。大概小姐了解过儒家文化,她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与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如出一辙。

从羞羞答答、惜字如金,到不惧嘲笑、敢说敢表白,这是想学好英文者的必经之路。心理障碍驱除之后,中加班就诞生了许多趣味英语,有带着湖南口音的麻辣英语,有来自厦门的闽南英语,有来自浙江金华的火腿英语……。有些说话本来就不甚流利的同学,一遇到口语课就口吃,在一次次期期艾艾之后,被毫不客气地冠上了“蹦豆英语”的雅号。练习听力时,重点听美语新闻,从Special English(特别英语节目)到Normal English(普通英语节目),每日从早至晚,只要找得到时间,便自愿接受收音机英文节目的狂轰滥炸。无论听得懂听不懂,只是听。有过十听九不懂的烦躁,也有逐渐十听九懂的喜悦。逐渐地Rana教授的课能听懂百分之八十,Shafai教授的课能听懂百分之九十……。

老师

中加班八七级前后有过两任专职英老师,除了前面提及的白美玲老师,还有其继任者——来自美国的雷乔老师(MR.Joe Lair)。老师家住佐治亚州,性格开朗,多才多艺,体魄健壮,是个很好的美国文化传播者,抱着吉它自弹自唱是他在联欢会上的保留节目。穿插白美玲老师在万事植物园与同学的合影、Bill演奏吉他学生唱歌的合影

专业课老师,印象深刻的,有牙买加裔的Dipchand教授;伊朗裔的Shafai教授;印度裔的Rana教授;加拿大籍的Collins教授……,所授课程涵盖国际金融、组织行为学、组织设计、作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政策等。穿插Dipchand教授上课照片等早期教授照片

中加班的老师自然少不了海归派精英。如精力充沛、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吴世农老师;英语词汇量巨大、专业精熟的黄世忠老师;钟灵毓秀、颇具学生缘的吴臻老师;言语幽默、外憨内慧的陈浪南老师……

案例研究(Case Study)是中加班的必练之技。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析报告必须以一定的基本固定的格式完成。同学们自行组合,三五成组,各司其责,用英文在规定时间里写就,并由小组派代表上台以英文解说,为的是培养如今企业管理中已经非常强调的团队精神(Team Spirit)和个人语言表达能力。

回忆求学时的一点一滴,我们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敬业。他们无一不是毫无保留地把所知倾囊相授。三年受教,终身受益。我们无法知晓,是否因为我们是试验品,老师们期望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MBA,以从项目的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所以对我们另眼相看、格外用心?

当年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今已步入中年或老年。有的已成为大学的领导,有的则成为知名学者。当学生的自然引以为傲。遗憾的是,老师中已有驾鹤西去的。比如来自达尔豪西大学Dipchand教授。他既是著名国际金融专家,又是中加项目的协调人,个性之彰显,令人印象深刻。想当年,课堂之上,Dipchand教授讲至激动处时的嬉笑怒骂;舞会之上翩翩的狐步舞姿;面对我们班出乎其意料、为其举办的小型生日Party时眼中显现的感动泪花……一幕一幕宛然就在眼前。无法不令人感叹流年似水,岁月无情。

学生之于学校,宛如候鸟与树林:一拨拨的候鸟飞来,又一拨拨地飞走。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即学校,学校即老师。也许送别过太多的候鸟,而学生大多不算出色,老师对大部分学生已称不出姓名,更难忆旧时容颜。同时,学生与老师虽相隔多年,许多学生毕业后甚至不曾有片言只语问候师尊。但老师们应当相信,即使身为候鸟,即使或许不再飞回,但学生们仍有记忆,早已经把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有惠于自己的人铭刻于心,一经撩拨,顷刻间会涌上脑海。比如,我们八七级中加班的同学,未曾忘记过三年中为我们成长倾注过心血老师:中心主任刘平、班主任黄美英;未曾忘记过我们论文指导老师……。

重返凌云

阔别凌云十几年,其间一直在商海中沉浮,忙忙碌碌,弹指之间,人近中年,眼见壮志逐年衰减。最近,趁着长假,再次登临凌云楼。故地重游,难免旧情新感交织心头。凌云挺拔傲立如初;路边的大榕树长髯拂面,不改旧时模样;攀附在墙上的黄色喇叭花依然娇艳地开着,在白墙、绿苔之间,格外醒目。时值中午,看着熙熙攘攘的下课学生人潮,浏览着一张张富有青春气息的脸,我试图从中找到二十年前的自己。

不知不觉,有种激情在内心里澎湃。人,是需要励志的。从商的人尤其如此。不在商海中弄潮,便会在商海中沉溺。凌云,这个曾经凝聚着家人、老师的期待和自己编织过无数梦想的地方,能否再给予我年轻时曾获得过的激励?

(文:王伟文 厦门大学首届(87级)MBA学生,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第一届中加班学生名单

 

学号

姓名

 

学号

姓名

872801

肖华

872816

王勇

872802

王能远

872817

陈光

872803

王伟文

872818

吴金

872804

黄健

872819

陈芬妹

872805

柯兆民

872820

张进川

872806

沈宇明

872821

卢尚伟

872807

罗晓芹

872822

胡志勇

872808

黄声雄

872823

孙卫敏

872809

陈明生

872824

宋锡霞

872810

陈发聪

872825

于文强

872811

关健

872826

杜新建

872812

贾永清

872827

熊向东

872813

彭开军

872828

张寅清

872814

王德宝

872829

朱金朋

872815

陈家福

 

 

 

2022年入学MBA宣传册

在线阅读 立即下载
关注我们